一到夏天,啤酒就成了街头巷尾的 “抢手货”。傍晚的烧烤摊支起小桌,夜市的霓虹灯亮起来,冰镇啤酒 “啵” 地拉开拉环,泡沫顺着瓶身往下淌,就着烤串、毛豆喝一口,酒嗝一冒,浑身的热乎气儿立马散了 —— 这是多少人夏天的标配。
前几年,乌苏啤酒在年轻人里火得不行,聚会时桌上不摆几瓶 “大乌苏”,仿佛都跟不上话题。可今年走街串巷发现,常去的饭店没了它的影子,小区超市货架上也难见踪迹。曾经风头无两的乌苏啤酒,怎么就不火了?问了几家饭店老板,他们说的 4 个原因,听着挺实在。
1. 性价比没占着优势,价格有点 “飘”
前几年乌苏刚走红时,年轻人扎堆玩梗才是关键。瓶身 “WUSU” 倒着念,硬是被玩成了 “夺命大乌苏” 的梗;偏偏它后劲够足,好些人喝完第二天脑门还发沉,这 “酸爽” 反倒让它成了酒局焦点。
它的包装也挺特别 —— 别家啤酒多是 500 毫升一瓶,乌苏偏用 620 毫升的大瓶装,“大乌苏” 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。原料表上写着啤酒花(不是常见的啤酒花制品或浸膏),麦芽浓度也比不少 10 度以下的啤酒高,看着确实让人觉得 “实在”。
展开剩余73%可价格摆在那儿:一瓶乌苏卖 8 块,比同档次的啤酒贵出两三块。夏天喝啤酒图的是痛快,多数人一次能灌两三瓶,算下来比喝普通啤酒多花不少。饭店老板算过账:“同样是冰镇啤酒,客人点 3 瓶乌苏的钱,能买 4 瓶本地啤酒,性价比差太多,慢慢就少有人点了。”
2. 口感没撑住 “网红” 名头,喝着有点 “闷”
乌苏啤酒属于工业啤酒,原料里也加了大米,入口带点微甜,酒液看着清亮,喝着有啤酒的清爽劲儿。但老喝家说,它少了点麦芽和酵母混在一起的醇厚香,香味层次比较单,跟很多本地老牌啤酒比,没什么特别的记忆点。
更关键的是那 “后劲”。虽说原麦汁浓度 11 度、酒精度 4 度多,算不上特别高,但不少人喝完会觉得头沉,像有东西 “咚咚” 敲脑门。有年轻人开玩笑:“不是‘夺命’,是‘夺眠’,喝完第二天准睡不好。” 时间长了,冲着 “劲大” 尝鲜的人少了,常喝的人也慢慢换了牌子。
3. 神秘感没了,“新疆滤镜” 碎了
乌苏啤酒刚火的时候,很多人觉得它是 “新疆特产”—— 毕竟名字里带 “乌苏”,总让人想起新疆的草原、戈壁,带着点异域风情。那会儿去饭店点乌苏,仿佛喝的不只是啤酒,还有点 “远方的味道”。
可后来大家才知道,乌苏啤酒早被嘉士伯收购了,成了大型集团旗下的品牌,跟各地曾经的 “地产啤酒” 一样,生产、销售都归到了大公司体系里。没了 “新疆特一份” 的神秘感,尝鲜的人就少了。有食客说:“知道它跟别的啤酒没啥区别,就没必要非喝它了,本地啤酒喝着还顺口。”
4. 铺货没跟上热度,物流拖了后腿
啤酒这东西,怕摔怕热,运输成本不低。各地卖得好的啤酒,大多在本地或周边有工厂,比如青岛啤酒在山东遍地是厂,哈尔滨啤酒在东北就近生产,物流费能省一大截,价格也能压下来。
乌苏啤酒的工厂主要在新疆和西北,想卖到南方或东部城市,得长途运输。老板们说:“一瓶啤酒运费比成本还高,进回来卖便宜了不挣钱,卖贵了没人买。” 前两年热度高时,有些商家愿意囤货,可热度一降,没人愿意冒压货的风险,慢慢就从货架上撤了。
其实乌苏啤酒的起落,像极了很多 “网红” 产品的路数 —— 靠话题火起来,却没在品质、价格、渠道上站稳脚跟。夏天喝啤酒,喝的从来不是牌子,是那份冰爽和解腻,是烧烤摊的烟火气,是朋友碰杯的热闹。
现在饭店里,青岛、雪花、哈尔滨这些老牌子依然占着 C 位,本地小厂的鲜啤也成了新宠。毕竟对多数人来说,夏天的快乐很简单:冰啤酒够凉,下酒菜够香,身边人够熟 —— 至于是不是乌苏,好像没那么重要了。
发布于:广东省热丰网-按月配资开户-股票如何配杠杆-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